requestId:688e62cec08616.15774051.
為人民謀幸福:新中國人權事業發展70年
(2019年9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輝煌壯麗的人權發展歷程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
三、持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四、切實保障人民各項權利
五、重視保障特定群體權利
六、不斷加強人權法治保障
七、全面參與全球人權治理
八、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
結束語
前言
201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世界,這個日子都有著特別的意義。因為有了新中國70年,中國人民的生活才更加幸福美滿;因為有了新中國70年,我們的世界才更加繁榮發展;因為有了新中國70年,人類社會才更加豐富多彩。
70年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實現了翻身解放和當家作主。新中國70年,是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70年;新中國70年,是中國人民各項基本權利日益得到尊重和保障的70年;新中國70年,是中國不斷為世界人權事業發展作出貢獻的70年。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那一天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發展作為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不斷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經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自身實際相結合,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始終把生存權、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協調增進全體人民的各項權利,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國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豐富了人類文明多樣性。
作為國際社會重要一員,新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堅持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全面參與全球人權治理,努力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進步。
一、輝煌壯麗的人權發展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最高價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人民能夠享有人權并不斷享有更加充分人權的根本保證,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是中國人權事業的命脈所在、根本所在。
新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與當代中國發展進程相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自1949年以來,新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1949年新中國成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從1840年到1949年,由于西方列強的一次次入侵,加之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社會制度的落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亂頻仍、社會動蕩、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是當時中國的真實寫照。在舊中國,廣大人民長期處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毫無人權可言。
新中國的成立,實現和捍衛了真正完全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為中國人民的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提供了根本保障,為中國人民各項權利得到有效保障和不斷發展創造了根本條件。
新中國建立和鞏固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人民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以及廣泛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生活各方面均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制度上保障了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并設立專章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新中國開展各項民主改革和社會事業建設,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人權創造了條件。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中國農民真正從經濟上翻身做了主人,被束縛的農村生產力獲得解放,廣大農民的經濟地位和生活狀況大大改善。從1950年起,對國營廠礦交通企業的生產和管理制度進行民主改革,建立工廠管理委員會和職工代表大會,使工人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1950年,頒布實施婚姻法,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婚姻制度。促進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建立勞動保險和社會救濟制度,初步形成以單位為組織形式的社會保障體系。
新中國建設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發展,為保障人權奠定經濟基礎。新中國迅速醫治戰爭創傷,僅用三年時間,就使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在此基礎上,不失時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為人民平等參與經濟發展和分享勞動成果提供了基本的社會制度保證。
新中國徹底否定了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發展民族平等、互助、團結關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實行,有效保障了少數民族在祖國大家庭中的平等權利和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本地區事務的自治權利。
第二個時期: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人民生存權、發展權和各項基本權利不斷得到更好保障,中國人權事業得到大發展。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臺灣包養網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和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以發展促進人權保障,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
在改革開放中,中國共產黨將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執政主張,不斷賦予中國人權發展新的內涵。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確提出,“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2002年,“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寫入中共十六大報告。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同年,“尊重和保障人權”首次載入《中國共產黨章程》。
在改革開放中,中國堅持依憲治國,為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提供根本法保障。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現行憲法。憲法明確規定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形態,全面系統規定了全體人民享有廣泛的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此后,全國人大五次通過憲法修正案,從基本經濟制度、分配制度、保護公民私有財產、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不斷加強對人權的保護。特別是2004年3月,第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有力保障和推進了中國人權事業發展。
在改革開放中,中國努力將促進人權事業發展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1991年,中國發布第一部人權白皮書——《中國的人權狀況》。制定并實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確定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階段性目標、任務。國家還制定了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專項行動計劃,以及保障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特定群體權利的專項規劃,努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享有充分權利。
在改革開放中,中國進一步建立并完善了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保障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人權保障體系。國家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勞動保障監察制度和勞動人事爭議處理制度、就業救助制度、中小學義務教育制度等;通過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等建立包養網車馬費了人格權保護體系,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并不斷完善選舉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政務信息公開制度、訴訟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
第三個時期: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中國人權事業得到全面發展。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從戰略層面確立了人權事業的重要地位。中共十八大修改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再次重申尊重和保障人權。2014年,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增強全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意識”。2017年,中共十九大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明確提出“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為全面推進中國人權事業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切實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以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為人權發展立足點,聚焦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各項人權的充分平衡發展。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人權價值取向,落實新發展理念,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使每個人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權利能夠得到充分保障;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全面推進中國人權事業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國將尊重和保障人權貫穿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過程,加強人權法治保障,積極改革完善各項人權保障制度,以制度現代化與法治精神的高度統一維護公民的各項權利。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
經過新中國70年的人權發展實踐,中國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的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其基本點包括:
——人權是歷史的、發展的。人權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發展而發展。各國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社會結構不同,所面臨的人權發展任務和應采取的人權保障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應當尊重人權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只有將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同各國實際相結合,才能有效地促進人權的實現。世界各國在人權保障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權發展道路和保障模式,人權事業發展必須也只能按照本國國情和人民需要加以推進。
——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貧窮是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供給,人類其他一切權利的實現都是非常困難或不可能的。生存權利的有效保障、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是享有和發展其他人權的前提和基礎。近代中國長期遭受外來侵略,國家貧窮落后,人民困苦不堪,毫無權利可言。中國人民深知免于貧困、免于饑餓為生存之本。多年來,中國始終把解決人民的生存權、實現人民的發展權作為第一要務,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致力于消除貧困,提高發展水平,為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的實現創造了基礎條件。
——人權是個人人權與集體人權的有機統一。沒有個人的發展,就沒有集體的發展;同時,也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在當代中國的人權實踐中,既重視集體人權的發展,又重視個人人權的保障,努力使二者相互統一、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個人權利只有與集體權利統一起來,才能實現人權的最大化。中國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融為一體的發展中,努力保障每一個人和全體人民的各項權利。
——整體推進各項權利是人權實現的重要原則。各項人權相互依賴、不可分割。中國堅持對各項權利的發展進行統籌協調、統一部署、均衡促進,切實推動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和公民權利、政治權利的平衡發展。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了中國人權事業的全面發展,體現了人權的整體性發展思想。
——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檢驗人權實現的重要標準。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實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核心精神所在。堅持人民在人權事業中的主體地位,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讓每個人更好地發展自我、幸福生活,讓每個人都能夠免于恐懼、不受威脅,是實現人人享有更加充分人權的真諦所在。
——公正合理包容是國際人權治理的基本原則。國際社會應秉持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人類共同價值,維護人的尊嚴和權利,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權治理。中國一直是國際人權事業健康發展的倡導者、踐行者和推動者,反對將人權政治化或搞人權“雙重標準”,推動國際社會以公正客觀非選擇的方式處理人權問題。中國全面深入參與國際人權交流、對話與合作,與各國一道推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創世界美好未來。
——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權的最高價值追求。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人權的主體是人,人權事業發展從根本上說是人的發展,要為人實現自身潛能創造條件。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讓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讓每個人都能更有尊嚴地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持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何解決好溫飽問題,并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實現更好的發展,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始終是中國共產黨最根包養本的執政任務。中國堅持把生存權、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努力通過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實現更加充分的人權保障。
糧食權得到有效保障。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著農業生產基礎單薄、“靠天吃飯”、糧食產量較低的現實困難,很多人處于食物匱乏和營養不良的困境。多年來,中國政府通過改革農村土地制度,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大力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中國的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11318萬噸提高到2018年的65789萬噸,耕地灌溉面積由1949年的1594萬公頃擴大到2018年的6810萬公頃,谷物、肉類、花生、茶葉、水果等產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以占全球6.6%的淡水資源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從根本上消除了饑餓,持續改善了人民的營養水平。
絕對貧困基本消除。貧窮是中國人民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國家積貧積弱、人民貧困如洗,是舊中國留給世人的深刻印象。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帶領人民為消除貧困作出了巨大努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持續開展以農村扶貧開發為中心的減貧行動。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基本標志,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明確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中共十九大把精準脫貧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作出新的部署。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按照2010年貧困標準)由1978年的7.7億人減少至2018年的166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至2018年的1.7%。2012年至2018年,中國每年有1000多萬人穩定脫貧。中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是第一個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195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19元。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00309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1952年增長174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4644元;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195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98元,人均消費支出僅為88元。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比1956年實際增長36.8倍;人均消費支出為19853元,比1956年實際增長28.5倍;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4%,比1978年降低35.5個百分點。2018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達41輛,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達22.3輛;全國居民每百戶移動電話擁有量為249.1部。中共十八大以來,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連續多年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018年已下降至2.6包養9。
飲水安全獲得切實保障。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2005年至2018年,全國累計解決5.2億農村居民和4700多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鞏固提升了1.73億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農村集中供水率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到86%和81%。中國于2009年提前6年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提出的“飲水不安全人口減少一半”的目標。截至2018年,全國農村供水工程1100多萬處,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農村供水工程體系,農村供水服務總人口達到9.4億人。開展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和檢查評估,將618個供水人口20萬以上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及年供水量2000萬立方米以上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納入《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2016)》管理。按照水源地數量統計,201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871個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中,達標水源地比例為90.9%。2018年全國居民有管道供水入戶的戶比重為90.0%,有安全飲用水的戶比重為95.2%,獲取飲用水無困難的戶比重為96.3%。
人民基本居住條件顯著改善。改革開放前,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城鎮以單位為主體、農村以農戶為主體,努力解決住房問題。改革開放后,開展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穩步推進住房商品化、社會化,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城鄉居民住房條件大幅改善。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39.0平方米,比1956年增加33.3平方米,增長5.8倍;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47.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9.2平方米,增長4.8倍。自2008年以來,大規模實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展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截至2018年,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計開工建設約7000萬套,累計約2200萬困難群眾領取了公租房租賃補貼,合計幫助約2億困難群眾改善了住房條件;幫助數千萬貧困農民告別原來的破舊泥草房、土坯房、樹皮房等危房,住上基本安全房,農房抗震防災能力和居住舒適度得到顯著提升。改善城市和農村人居環境,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推進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及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截至2018年,全國已有84%的行政村實現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基本覆蓋。
人民出行更加便利快捷。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迅速修復了被破壞的運輸路線,恢復了水陸空交通。1953年至1977年,交通運輸業全民所有制單位基本建設投資累計完成840億元,先后建設了青藏公路、武漢長江大橋、首都國際機場、京滬鐵路等重大項目,改變了落后閉塞的交通面貌。20世紀90年代后,國家將加快交通運輸發展作為重要戰略目標,持續加大投資力度,大力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交通網絡日益完善,運輸能力和運輸效率明顯提升,不斷滿足人民出行需求。截至2018年,全國鐵路營業里包養甜心網程達13.1萬公里,比1949年增長5倍,其中高速鐵路達2.9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量60%以上,2018年鐵路客運發送量達33.75億人次,其中動車組列車發送旅客20.05億人次;全國公路實現跨越式發展,總里程達48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4.3萬公里,2018年全國道路營運客運量達136.7億人次,97.1%的建制村通了客車;農村地區有99.9%的戶所在自然村通公路,實現“縣縣通公路”;內河航道里程達12.7萬公里;定期航班航線里程達838萬公里,比1950年增長736倍。
國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新中國成立前,中國醫療衛生水平很低,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缺醫少藥。70年來,中國政府建立健全醫療衛生體系包養,不斷加大公共衛生領域投入,提高醫療科技水平,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35歲提高到2018年的77歲,提前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確定的指標,居民健康水平總體上優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018年,全國共有衛生機構99.7萬個,比1949年增長271.78倍;共有衛生人員1230萬人,比1949年增長22.73倍。2018年與1949年相比,每千人口衛生人員數由1.00人增長到8.81人,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由0.16張增長到6.03張,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持續推進,2014年5歲以下兒童乙肝病毒感染率降至0.32%以下,2015年適齡兒童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90%以上。重點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2000年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目標、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標,2007年實現了消除絲蟲病目標,2012年消除了新生兒破傷風。包養網加強癌癥防治工作,近10年間全國總體癌癥的5年生存率由30.9%提高至40.5%。全民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