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8faebf05b5e5.88790629.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人民日報9月29日署名文章:總書記說到過這樣一些英雄
人民日報記者 溫紅彥 宋靜思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褒獎英雄模范、弘揚英雄精神,踏尋英雄、緬懷英烈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在多個場合講述英雄感人故事,表達對英雄的崇敬之情,號召全黨全國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總書記強調:“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中,每當遇到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總有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近代以后,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為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無數革命先烈矢志不渝、前赴后繼,無數平凡英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
他們猶如一顆顆星、一盞盞燈、一簇簇火,光耀天空、燭照大地,推動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前程。
永志不忘——
“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無數的先烈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我們不建設好他們所盼望向往、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共和國,是絕對不行的。”
天安門廣場的南北中軸線上,人民英雄紀念碑巍然聳立。
2012年11月29日,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人民英雄紀念碑東側的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總書記指出:“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中國人民的偉大覺醒,催生了中國共產黨,點亮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光。
“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包養網代,方志敏等無數仁人志士都如此滿心期待、滿懷憧憬。
1922年,方志敏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3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他激動地寫道:“從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給黨去了。”
1935年,方志敏不幸被捕。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嚴刑和誘降,他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仍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等著名篇章,成為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食糧,給無數華夏兒女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2019年5月22日,習近平包養總書記在江西考察工作結束時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這是方志敏同志犧牲前留下的錚錚誓言。”
“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講述許多革命先烈忘我追尋理想之光、舍身保護信仰火種的感人故事。
——“劉仁堪烈士在就義前,敵人殘忍地割下了他的舌頭,他仍然用腳蘸著流下的鮮血寫下‘革命成功萬歲’。”
——“江善忠烈士留下血書,‘死到陰間不反水,保護共產黨萬萬年’。”
——“夏明翰身陷牢獄堅貞不屈,在給妻子的家書中發出‘堅持革命繼吾志,誓將真理傳人寰’的豪邁誓言。”
——“在湘江戰役中,陳樹湘烈士‘斷腸明志’的事跡十分感人,真是‘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
……
為了理想中“可愛的中國”,無數革命先烈高擎信仰的火炬,義無反顧地踏入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洪流中。他們臨危不懼、前赴后繼,他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
2020年7月包養女人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工作結束時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抗日戰爭時期,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楊靖宇將軍領導抗日武裝冒著零下四十攝氏度的嚴寒,同數倍于己的敵人浴血奮戰,犧牲時胃里全是枯草、樹皮、棉絮,沒有一粒糧食,其事跡震撼人心。”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九一八事變,開始大舉侵占中國東北。1932年,楊靖宇受黨中央委托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于白山黑水之間。面對日軍瘋狂鎮壓,楊靖宇充滿斗志:“革命就像火一樣,任憑大雪封山,鳥獸藏跡,只要我們有火種,就能驅趕嚴寒,帶來光明和溫暖。”
1940年2月,楊靖宇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五晝夜后,在濛江縣(今吉林省靖宇縣)壯烈犧牲。
天下艱難際,時勢造英雄。在抗日戰爭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自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男女老少齊動員。
2014年,歲逢甲午。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講述了一位英雄母親的抗戰故事:“北京密云縣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
面對沉重的打擊,鄧玉芬硬是咬牙挺住了。她臉上的笑容少了,但對抗日工作更積極了,對子弟兵更親了。
1945年8月,中國人民終于打敗日本侵略者,鄧玉芬眼噙淚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和兒子們:咱們勝利了!1970年2月臨終前,鄧玉芬對鄉包養感情親們說:“把我埋在大路邊,我要看著孩子們回來。”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以前仆后繼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包養軟體、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一批抗日將領,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位臺灣包養網女戰士、國民黨軍‘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就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杰出代表。”
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獲得了排山倒海的力量,結束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了嶄新的人民共和國。
“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無數革命先烈勇往直前以赴之,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據不完全統計,從1921年到1949年,黨領導的革命隊伍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就達370多萬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無數的先烈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我們不建設好他們所盼望向往、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共和國,是絕對不行的。”“我們一定要銘記烈士們的遺愿,永志不忘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偉大理想。”
永不過時——
“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
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舉行。在受閱的空降兵戰車方隊里,一面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保存下來的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格外引人注目。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百業待舉,中國人民無比渴望和平安寧。但是,美國把朝鮮戰爭的戰火燒到中朝邊境,新生的人民政權面臨嚴峻考驗。
在朝鮮戰場上,志愿軍將士面對強大而兇狠的作戰對手,身處惡劣而殘酷的戰場環境,拋頭顱、灑熱血,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指出:“在他們中涌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英雄們說:我們的身后就是祖國,為了祖國人民的和平,我們不能后退一步!這包養網種血性令敵人膽寒,讓天地動容!”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經此一戰,帝國主義再也不敢作出武力進犯新中國的嘗試,新中國真正站穩了腳跟,爭取到了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環境。
但是,國際上核訛詐、核壟斷形勢依然嚴峻。無數科技工作者扎根戈壁荒原,奮戰深山峽谷,為大國鑄重器,樹起了一座座無言的豐碑。
“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是新中國歷史上享有崇高威望的人民科學家。新中國成立時,已經功成名就的錢學森,在美國有著優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但他卻始終關心著祖國的發展。1955年10月,錢學森終于沖破種種阻力,攜妻兒踏上了祖國的土地。他動情地說:“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夠回到祖國的,今天,我終于回來了!”
“兩彈元勛”鄧稼先,為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19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帶著當時最先進的物理學知識,涉洋歸來報效祖國。他長期甘當無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進了中國核防御力量的“鐵脊梁”之中。在生命的最后一個月里,他28年的秘密工作經歷才得以披露。
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后繼、接續奮斗的結果。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從李四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到陳景潤、黃大年、南仁東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后成長起來的杰出科臺灣包養網學家,都是愛國科學家的典范。”
無數英雄模范做隱姓埋名人、干驚天動地事,展現了一種偉大的無我境界;也有無數英雄模范堅守一心為民的理想信念,用一生的努力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壯歌。
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聯系點河南蘭考縣。一到蘭考,總書記就來到焦裕祿同志紀念館。紀念館內,從全國各地前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遇到前來參觀學習的黨包養員、干部,總書記說:“我們來是同一個目的,我也是來學習的。”
“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在帶領蘭考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爭中身先士卒。他的心里裝著全縣的干部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1964年包養網比較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提出唯一要求:“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述焦裕祿的故事,多次動情回憶40多年前學習焦裕祿的情景。總書記說:“我們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祿精神的影響,是在焦裕祿事跡教育下成長的。”他還寫過一首詞《念奴嬌·追思焦裕祿》,寄托對焦裕祿的敬意和緬懷,號召黨員干部“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包養一個月價錢。
焦裕祿雖然只活了42年,但他的英雄事跡卻感動了幾代中國人。同樣,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跡十分感人。
張富清曾是西北野戰軍的突擊隊員,冒著槍林彈雨,立下卓著戰功,是董存瑞式的戰斗英雄。1955年,他退役轉業,主動選擇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默默奉獻一生。
從轉業那天起,張富清就“封存”所有戰功記憶,對子女也只字不提。即使生活過得并不寬裕,他也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直到2018年底,國家開展退役軍人信息登記,他隱藏半個多世紀的戰功才得以被發現。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起萬眾一心奮斗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同年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見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會議全體代表。看到坐在輪椅上的94歲老英雄張富清,總書記俯下身,雙手緊握住老人的手,深情地說:“你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楷模!保重身體,健康長壽。”
鏡頭定格了習近平總書記俯身握手的瞬間,記錄了我們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致敬英雄的難忘時刻。那份感動,永遠流淌在億萬人民心間。
對千千萬萬為國犧牲的英烈,習近平總書記時刻牽掛于心。
遼寧撫順,渾河南岸,翠柏環繞的雷鋒墓格外莊嚴肅穆。2018年9月2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向雷鋒墓敬獻花籃,參觀了雷鋒紀念館。在“光輝的一生”“永恒的精神”等展廳內,在雷鋒的手跡、遺物、照片等展品前,總書記不時駐足觀看、凝神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雷鋒是時代的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恒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更多時代楷模。我們既要學習雷鋒的精神,也要學習雷鋒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為具體行動,體現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雷鋒精神薪火相傳,一批又一批雷鋒式的先進典型不斷涌現,書寫著不同時代的雷鋒故事。與雷鋒同時代的王杰,在日記中寫道:“做人就是做一個雷鋒式的、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
1965年7月14日,為掩護在場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全,王杰奮不顧身撲向發生意外爆炸的炸藥包,生命定格在了包養網永遠的23歲。
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第71集團軍某旅王杰生前所在連,視察連隊榮譽室,走進“王杰班”與戰士座談。在王杰犧牲時遺留的血衣和鋼筆殘片前,總書記感慨地說:“我小時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習近平總書記對官兵們說:“王杰‘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這‘三不伸手’是一面鏡子,共產黨員都要好好照照這面鏡子。”總書記詳細了解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事跡,動情地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膽魄的生動寫照,要成為革命軍人的座右銘。總書記強調:“王杰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學習踐行王杰精神,讓王杰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王杰精神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石油工人王進喜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祖國的石油事業,留下了豪氣干云的“鐵人精神”。
1960年,面對國家建設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開赴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會戰之初,在生活和生產上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王進喜喊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豪邁口號,人拉肩扛運送鉆機,盆端桶提運水搶開鉆,只用5天零4小時就打完大慶會戰的第一口油井。
在打第二口井時,發生了井噴,王進喜顧不上腿傷,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
2013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指出:“王進喜以‘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氣概,帶領石油工人為我國石油工業發展頑強拼搏,‘鐵人精神’、‘大慶精神’成為激勵各族人民意氣風發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包養站長。”
英雄從未遠去,英雄精神永不過時。無數英雄模范以赤子情懷勇擔使命,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嘔心瀝血、無私奉獻,永遠是我們不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對一切為黨、為國家、為人民作出奉獻和犧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們都要發揚他們的精神,從他們身上汲取奮發的力量,共同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
勇往直前——
“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非凡歷程中,一代又一代奮斗者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出無數感天動地的英雄模范。他們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鮮血和生命,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有一處名叫“當年農家”的院落。籬笆院、茅草房,再現了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生產、生活場景。
1978年,安徽發生百年罕見的特大旱災。那時的小崗村,是出了名的“三靠村”——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當年冬天,小崗村18戶村民聚集在這間茅草房,在煤油燈跳躍的火光下,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紅手印、約定包干到戶,從此拉開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18位“大包干”帶頭人也因改革而“走紅”。
“大包干”極大地調動了小崗人的生產積極性。次年,小崗便迎來豐收,糧食總產13.3萬斤,包養網是前十余年產量的總和。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徜徉小院,重溫改革歷程。總書記指出:“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包養網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志。”
民以食為天,糧豐天下安。自古以來,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2013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全國總工會機關看望勞動模范代表,共慶“五一”勞動節。在會議現場,袁隆平拿出兩張超級雜交稻照片遞給總書記。總書記站起來,身體前傾,伸手接過照片,仔細察看著。看完后,總書記評價說:“超級稻,真是顆粒飽滿。”
隨后,袁隆平詳細介紹了自己的研究目標和計劃。聽完后,習近平總書記和大家一起為這位老科學家的豪邁氣概熱烈鼓掌。總書記說:“你這是一個偉大的事業,我們國家包括整個世界,現在還是要為糧食安全積極奮斗。”
改革開放極大解放了中國人民的思想,激發了人們的創新創造熱情,為中國注入創新和發展的強大動力。
孫家棟,我國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包養網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
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面對這項充滿風險的工作,功成名就且已是75歲高齡的孫家棟毫不猶豫,再次披掛上陣,挑包養起工程總設計師的重任。他說:“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7年,嫦娥一號衛星順利完成環繞月球的信號傳來,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內,大家歡呼、擁抱、振臂慶祝。孫家棟卻默默轉身,低頭掏出手絹,抹去激動的淚水。
2020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孫家棟、王希季等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時指出,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勛已經牢牢銘刻在新中國史冊上。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用一個個堅實的足印,不斷把夢想化作現實。
改革開放以來,處處都是活躍的創造,處處生長美好的夢想,中華大地激蕩生機勃勃的民族復興氣象。英雄模范愛黨愛國、一心為民,頑強拼搏、艱苦奮斗,像火炬一樣照亮每個人的精神世界。
包養楊善洲,用一生踐行著“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的諾言。
在崗位上,楊善洲幾十年如一日,身披蓑衣,腳踏草鞋,走遍每一個村莊、踏遍每一道山梁,被人們親切地稱作“草鞋書記”;60歲退休后,他謝絕到省會城市養老的機會,回到家鄉云南施甸專心植樹造林,一種就是22年,在光禿禿的荒山上建起了數萬畝人工林,被人們親切地稱作“種樹書記”。
2009年4月,楊包養一個月價錢善洲將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交給國家。2010年10月,83歲的楊善洲因病醫治無效,溘然長逝。
2020年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指出:“新中國成立以后,也是因為我們黨有一大批像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張富清這樣的英雄模范率先垂范,才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不斷開創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
忠于事業、甘于奉獻,“航空報國英模”羅陽也是杰出代表之一。他在我國航空工業戰線兢兢業業、鞠躬盡瘁三十載。
2012年11月25日,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成功起降殲-15艦載機,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就在這一天,殲-15艦載機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在任務完成那一刻永遠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年僅51歲。
羅陽逝世的第二天,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羅陽同志秉持航空報國的志向,為我國航空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英年早逝是黨和國家的一個重大損失。”
第二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號召大家學習羅陽的優秀品質和可貴精神。總書記強調:“雷鋒、郭明義、羅陽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包養網民族精神的最好寫包養合約照,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改革開放以來,層出不窮的英雄模范勇于進取、開拓創新,持續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開拓奮進、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八步沙林場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昔日這里風沙肆虐,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著農田村莊。
20世紀80年代初,當地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等6位村民在承包合同書上按下手印,誓用白發換綠洲。幾十年來,以“六老漢”為代表的八步沙林場三代職工接續奮斗,書寫了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綠色篇章。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沿著砂石路一路顛簸來到距離古浪縣城30公里的八步沙林場考察調研。
看到不遠處幾位林場職工正在進行“草方格壓沙”作業,習近平總書記走過去,向他們詢問壓沙具體怎么操作、每畝地投入需要多少、能起到什么作用,并拿起一把開溝犁,同他們一起干起來,一會兒工夫就在沙地上開出一道兩米多長的直溝。
習近平總書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